秋分 | 秋澄气转凉,常灸身不寒
一年仅有两次的
“阴阳平衡日”
趁时做好这几点
养生事半功倍!
秋分·介绍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这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相等,随后白天变短,夜晚变长。
天人合一,人体的阴阳也达到平衡,“秋分灸”是拔除病根、驱寒升阳的最佳时机之一。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添衣裳。”
秋分过后暖湿空气相遇,下雨增多,昼夜温差加大,日常要注意保暖。
秋分
宋·杨公远
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
千里人俱共,三杯酒自醺。
河清疑有水,夜永喜无云。
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间。
秋分日忆用济
清·紫静仪
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
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雷声源于阳气盛,秋分后阴盛阳衰,雷声停预示着秋寒到来。
二候蛰虫坯户
天气变冷小虫开始藏入穴中,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水始涸
有些地区的“秋老虎”还没走,秋燥让湖泊与河流的水量逐渐变少。
秋分·习俗
一、竖蛋
秋分那天地球磁场相对平衡,人也不易浮躁,蛋容易竖起来,人们多用“竖蛋”来体会节气奥妙。
二、送秋牛
古时秋分,人们会用五色纸印成秋牛图,来送给亲友,以祝贺秋天丰收。
三、吃秋菜
“秋汤灌脏,洗涤肝肠。”秋菜就是野苋菜,采回家做汤不仅好喝,还能清肠胃。
秋分·养生八字诀
秋分是养生祛病的关键节点,牢记这个“八字口诀”,秋天病无忧!
一、外防风寒
一秋三分寒,病根最难缠。要想不落下病根,秋分前后,这三个部位别受寒!
1、头不寒
秋季昼夜温差大,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平时不要让风对着头吹,洗完头要尽快吹干。
2、脚不寒
天气变冷,“老寒腿”又重出江湖。
睡前多煮艾泡脚,既能暖身驱寒,也能提升睡眠质量。
“艾”我就泡我(弦歌堂·足浴包)
3、肠不寒
“肺与大肠相表里”,秋分受凉不仅会伤肺,还会殃及肠胃,容易腹痛、腹泻。
美丽虽好,健康更重要,小仙女们要少露腰,少喝冷饮,肚子暖洋洋,入冬少遭殃。
二、内润秋燥
秋分气候偏凉,寒与燥结合形成“凉燥”,调养不当就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裂等症状。
1、吃得润
少吃损伤阴精的辛辣食物,多吃南瓜、莲藕、鸭肉、银耳等滋补润肺的食物。
2、喝得润
喝点温热易消化的汤粥,能缓解脾胃运化压力,喝蜂蜜艾茶,也能有效的润秋燥。
“艾”我就泡我(弦歌堂·艾茶)
秋分·艾灸
一、外防风寒
人体有3个“天然防风墙”,艾灸这些穴位能外防风寒,为身体筑起保护墙!
1、头部的“挡风墙”
翳风是祛风的要穴,艾灸翳风能有效缓解头痛。
2、背上的“挡风墙”
风门穴是风邪侵入人体的门户,艾灸风门不但能驱散风寒,对预防感冒也有效果。
3、腿上的“挡风墙”
风市穴是风邪的集结之处,艾灸风市可以使胆经阳气充足,调动整身阳气。
二、内润秋燥
秋分“凉燥”横行,艾灸这三穴位,轻松防秋燥。
1、肺俞穴
艾灸肺俞有清肺热、调肺气、止咳的作用。
2、太溪穴
艾灸太溪有滋阴补阳、清热生津的功效。
3、涌泉穴
“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灸涌泉能泻热宁神、滋阴益肾。
日月平分,阴阳平衡;
秋分常灸,健康长久!